戊戌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将于5月22日上午在炎帝陵举行,为确保活动期间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于当日早6时至13时,在207国道高速路口至长治县交界之间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禁止任何与活动无关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行人通行。请途经车辆提前规划绕行。
当天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所有人员将凭大会通行证进入典礼现场,建议广大群众不要在当日上午前往现场。
明嘉靖年间,伟大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朱载堉三次登上羊头山,他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到:“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也。山高千馀丈,磅礴数十里。其巅有石,状若羊头,山以此石得名焉。”
在高平羊头山的南麓依次坐落着炎帝高庙、炎帝中庙、炎帝下庙。元至正十年,炎帝高庙由羊头山迁建到了庄里村炎帝陵的西侧,就是今天的五谷庙,也是两岸同胞魂牵梦绕的炎帝祖庙。
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历史文化硕士王静: 这就是三甲镇三甲北村炎帝庙的这通清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重修炎帝庙碑记》,碑文中记载:“炎帝之神,古来旧矣。其真灵,在泫氏之北,换马镇之南。”真灵就是位于庄里村炎帝陵。原五谷庙《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宫记》说:“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这也正是全球华人到高平寻根拜祖的根本所在。
2013年以来,台湾同胞先后40余次5000多神农炎帝信众到高平寻根问祖。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携夫人于2017年5月专程来高平炎帝陵拜谒神农炎帝,并在纷纷细雨中与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共同植下了“同心树”。新党主席郁慕明连续两次参加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高端论坛,并在炎帝陵写下苍劲有力的四个字“扎根尊祖”。台湾中华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自2013年2月来高平炎帝陵拜谒神农炎帝后,便与高平的炎帝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高平炎帝陵的修复保护工作中起了推动作用。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创会理事长李乾龙先生、台湾高雄市大社青云宫董事长陈福财、秘书长陈清和数次带领台湾炎帝信众到高平来拜谒神农炎帝。此外,福建省厦门市金炳村、福建省泉州市蓬壶镇神农炎帝信众以及众多华人华侨先后到高平炎帝陵和羊头山寻根拜祖。
两岸同根念祖德,百龙齐飞颂神农。两岸同胞齐聚在庄严肃穆炎帝陵前,共同拜谒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寄托了华夏儿女的无限追思,表达了两岸同胞的敬仰之情,凝聚了海峡两岸共同祈福、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走进炎帝陵 开启炎帝寻根之旅
高平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的故里。以神农镇为核心,在方圆不过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集中了羊头山、庄里村炎帝陵、故关村炎帝行宫、西团村炎帝寝宫、下台村炎帝中庙等与炎帝有关的遗迹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
走进高平,走进神农镇,透过古朴厚重的历史遗迹,追寻炎帝足迹,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炎帝陵位于庄里村,现仅存一墓冢,墓冢后有五谷庙,形成陵庙一体的古迹。炎帝陵,俗称“皇坟”,传说炎帝因误食了一种有毒的“百足虫”,致使肠子烂断无救,死后即下葬于此,因此这块地方叫做“装殓”,意思即炎帝在此装殓安葬。此后,“装殓”便逐渐演变成庄里村。
炎帝陵东西南三面环沟,西望羊头山,南眺丹河谷地。陵墓后的土丘相传是炎帝树艺五谷的园圃,故名五谷山,东南面有一块平地,名叫晒场,传说是炎帝打晒粮食的地方。五谷庙建于陵墓后,专门用于祭祀炎帝。该庙占地15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正殿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殿前原有两株参天古柏,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于20世纪50年代被砍伐,现仅保留根部。五谷庙内原来碑石林立,大约有四五十块,现仅存八块残碑。五谷庙内的东厢房原为“炎帝陵”碑的碑亭。“炎帝陵”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员申道统所立,保存完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今年的5月22日,海峡两岸同胞将相聚炎帝故里,共同参与“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万人拜祖典礼,同时还将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经济、娱乐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合作交流、凝聚民族情感。